30 March, 2007

MADE IN TAIWAN 台灣也有這樣的東西……

在六○、七○年代,也就是我的父母輩奮勇努力正開始提升台灣經濟能力的時代,歐美國家對台灣最深(對多數人來說或許也是唯一)的印象,就是便宜玩具的生產地,而且還是「玩不了很久就壞掉」的低品質玩具。甚至在我2000年剛到英國時,有長我約十歲的學生,一聽到我來自台灣,便提起這個「回憶」。
現在大家對台灣的印象當然不同了。半導體、電腦零件、筆記型電腦……聽起來都是令人敬佩的很厲害的東西,也沒有人再說「用不了多久就壞掉」。便宜玩具的生產,應當都移到中國去了吧。現在市面上見得到的、凡是MADE IN TAIWAN的產品,無論是衣服、家用品(在超市Tesco看到台灣製的密封保鮮盒)、電器,品質都不錯,三十年前的印象應當早就從現實世界裡消失了罷。
正當這麼想著時,今天卻發現一件非常奇怪、但完全是那個時代遺物的東西。說奇怪,是因為那是為了配合西方人口味才會產生的東西,卻又一眼就看得出來,具有數十年前玩具的那種古老氣氛。
我是在Brighton一家賣紙筆卡片的小店Pen to Paper發現它的。這東西的外包裝約11 x 7公分,是層薄薄的塑膠袋。先看看外包裝的正面;猜得出是做什麼的嗎?
「算命用的奇蹟之魚」?到底是什麼玩意兒?好,包裝袋的背面有進一步說明。
看來似乎是,把袋中的魚放在手掌心上,從魚體的變化,可以告訴你有關感情的狀態。誰的感情狀態?說明實在不是看很懂。不過可看到說明的最下方有MANE IN TAIWAN的字樣。
拿出裡面的「奇蹟之魚」,原來是一張魚形的紅色玻璃紙。
有人小時候應該也有同樣的經驗:只要溼度稍有改變,薄薄的玻璃紙就會像「活的」一樣彎曲變形。原來是用這種特性來營造算命的小趣味啊。雖然簡單到像騙人的程度,不過這魚身上的圖案印得還算有點精美,也印有使用說明,最後一句還說:「不用時請保存於袋中」。原來不是用完即丟的哩。售價15p(約台幣9元),在英國來說是便宜得不可思議的物品––而且竟然還是商品而不是贈品。一時間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實體商品是這種價錢的。
這東西是一家英國公司Tobar出品,該公司成立於1973年,現在由第二代經營,專賣各種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從傳統的天氣預報玩具、手風琴到花的種子都有,號稱是「給非玩具店賣的玩具」,有時在一些觀光景點的紀念品店也可看到他們的商品。
實在不知道這個Fortune Teller Fish的設計者是英國人還是台灣人。無論如何,在2007年的今天,想像台灣還有製造這種東西的廠商存活著,有英國公司和他們接頭,而且這個英國公司似乎也還健全地經營著,莫名地,對手上這條繞過大半個地球的小魚竟有種感動。
下面再附贈另一個台灣產品,也同樣是Tobar的商品。這東西好像比較常見,也就沒那麼稀奇。說明一下,它本體的長度大約16公分。
雖然這句話印在「大」橡皮擦上,本來是一種幽默;但加上TAIWAN堂堂正正地印在那裡,真要用這橡皮擦去擦什麼東西時,總覺得怪怪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產生什麼象徵性似的。

昨天傍晚

春分之後,白天變得比晚上長,再加上進入夏令時間,人們的作息提早一小時,瞬間令人覺得很晚才天黑。這是昨天傍晚七點十八分的景象。從我房間窗口望出去,夕陽正好從一堆屋頂間隱沒。同時夕陽的紅光也穿越窗戶,映入我房間的牆上。

27 March, 2007

British Library Music Archive

昨天與M到倫敦的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理論上未來這裡會收藏我的論文~~雖然現在論文還不知道在哪裡),使用他們的「聲音資料庫」(Sound Archive),聽二十世紀早期的鋼琴錄音。
Sound Archive當然不只收藏音樂,還有演講甚至野外的聲音。使用前要先預約,以便工作人員先把東西準備好,例如拿出黑膠唱片、或把錄音帶先轉到適當的段落;即使是光碟片,也預先輸入系統,讓使用者從電腦螢幕上操作,使用者完全摸不到唱片實體。到了預約時間,只要向櫃台報到,工作人員會告訴你房間號碼,你就可以進去睡覺……喔,不,就可以進去聽。左圖就是視聽小間的內部——玻璃隔間,有一個桌面和一些設備、一個電腦螢幕、兩張椅子,兩個耳機。所以本來的設計就可以容納兩個人擠進去。
M預約的是Yves Nat、Benno Moiseiwitsch、Alfred Cortot等人的鋼琴錄音,大約都在1930年代前後。
稍提一下:Yves Nat(1890-1956)是法國人,不過演奏德國作品的評價不錯。我們聽的主要曲目是舒曼的〈蝴蝶〉(Papillon),覺得他的表現相當自然自在,不做作誇張,M的形容是「相當坦直」(frank)。

25 March, 2007

走到Devil's Dyke

雖然天氣不算太好,雲多有溼氣,還是出去走了。這次是一條比較輕鬆的路線,從Brighton北緣的Hangleton往北走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到Brighton北邊的風景名勝Devil's Dyke;Devil's Dyke有South Downs Way從旁邊穿過,也是國家信託(The National Trust)所管理的自然地景之一。大部分的路段既寬敞又平坦,是這一帶受歡迎的自行車越野路線,也遇到不少健身跑步或溜狗的人,路程後三分之一還穿越高爾夫球場,總之是假日不缺人氣的路線。




才三月底,已經有油菜開始開花了。不過距離黃澄澄的鮮豔花田景色,還要一段時間。它們的籽加工處理後就是芥末醬(mustard)。在網路上找到關於mustard的歷史、製作方式及藥性等有趣介紹
路邊的小花也頗為可愛。





上圖是花田後面的77路雙層公車,專門往返Brighton海邊與Devil's Dyke。四月底到九月間每天都有車,其餘時間每逢週日及國定假日發車,所以不用走老遠的路也可以到,十分方便。
這是要穿越高爾夫球場前看到的警告牌。要緊隨路標指示,且要小心高爾夫球飛來……
圖中這隻雉雞沒有遵照指示路線前進。

這是金雀花(gorse)。

本來打算在Devil's Dyke唯一的一家觀光景點酒吧吃午餐的,不料到達Devil's Dyke之後,才發現他們停止營業整修中……。偏偏又剛錯過每70分鐘才一班的公車,只好在冷冷的山頭亂晃、消磨時間之後,才搭下一般公車回Brighton市區。
這種事不常發生(應該說是第一次遇到),想來的朋友不用太擔心……

夏令時間開始!Summer Time Begins

從今天起與台灣相差七小時。

21 March, 2007

春分的榆樹 Spring Equinox

今天是春分。和榆樹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覺得窗外榆樹上的花在夕陽下呈金黃色,閃閃發亮很是可愛。
今天日出時間6.02,日落18.15。

20 March, 2007

鳥 Birds

天氣冷得要命卻仍沒下雪,只落了幾顆小冰球。鳥兒們真出奇地耐寒,還是精神抖擻的四處聒噪。
這一對海鷗看來是打定主意要在這裡繁殖了。這是從我浴室天窗看出去的煙囪。不知他們的巢在哪裡?記得去年看過雛鳥在此煙囪出沒。
另外在海邊,今天傍晚的潮水特別低,石灘最低處的泥沙都露出來了。有人牽著多多鳥(Raphus cucullatus)在海邊散步。
A dodo bird was seen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with its owner this evening.

19 March, 2007

終於下霰了 Sleet

期待了半天,終於還是沒下雪。不過短短地下了幾次sleet,中文勉強叫「霰」吧(發音與「現」同)。不過依不同專業領域,也可能翻譯成「雹」或「冰珠」。總之是一種白白小小的、有點重的、撞到地上會像雪球一樣塌掉的東西。上網一查,才知道sleet對英國和美國來說是不同的東西。不過我可以肯定今天看到的是英國的sleet。
由於用相機實在拍不起來,只好展示幾張今天下午海邊的照片。空氣非常冰冷,雲的層次很多,還有過幾分鐘的彩虹。

18 March, 2007

Mysterious animals

Very sweet animals.

非常可愛。從這解析度特差的照片,您能猜出是什麼動物嗎?
答案可能在五月公佈。

17 March, 2007

熱鬧的海

初春的確是乍暖還寒……還更寒。前兩天白天時還能感到空氣被陽光照得微暖,逛街的小姐們也都換上棉布裙子了,今天的海邊卻是寒風逼人,氣象報告還說過兩三天可能會下雪。真是……不可思議卻又令人期待呀!
由於明天可能就會變天下雨了,下午決定去海邊散個步,捕捉珍貴的陽光。一到海邊,卻看到一堆人在做水上運動。這種景觀並不常見,腦中所轉的第一個念頭是:莫非人同此心,大家都想在天氣變壞前出來活動活動?不過這人數也未免太多了些,比較可能是club的集會吧。如果這是他們新春第一次聚會活動,會不會遺憾氣溫其實沒有像前幾天那麼高呢?


It was really weird with so many people on the sea – although it was sunny, it was also very windy and chilly. 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I could hardly hold my camera steady for longer than 1/100 second. Though the wind might be a bonus for these water sports today.

15 March, 2007

17th Sussex Beer Festival

It was the fourth year I attended the Sussex Beer Festival held in Hove Town Hall.
As the past years, several friends went there together to proceed our 'special operation' – we would take turn to buy half pint of the beer, bring it back, and to share among us. By this way we could try as many kinds of beer as possible without drinking too much. This year we had six people and, amazingly, our 'special operation' ran so efficiently that we had tried 13 different beers in two hours! It was a record breaker. I think it will never happen again...
This is the main hall. There were over 200 real ales plus 30 ciders (made from apples) and perries (from pears). They cam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but there was a section specialised in Sussex beers.
You could read the little handbook of tasting notes first, then decide which beer you'd like to try and go to the bar. The beers were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name of the brewer. Just ask a staff in the blue shirt and he would pour the beer into your glass. All the drinks were paid by tokens instead of cash. Prices were more or less decided by the amount of alcohol. In general, a normal 4% would cost 10 tokens (=1 pound) for half pint; at least 20 pence cheaper than in pubs.

Above shows how we share the beer (you can see some Taiwanese snacks on the table as well).
In the left is the glass of this year.

11 March, 2007

本週日的散步:Ouse Valley

本週日是個適於出遊的好天氣。上週的原班人馬又往Brighton近郊踏青。這次往東,在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山間小城Lewes旁的歐斯河谷(Ouse)走了三小時。下面是這次的路線圖。Ouse河為南北走向,我們先搭火車,在Lewes南方的下一站Southease(譯為「南易」如何?)下車,然後沿著河谷北上。

在河邊遇見一小群天鵝飛過,牠們的體積與聲勢都頗為浩大。
接著往西進入小鎮Rodmell,此處有小說家Virginia Woolf的故居Monk's House。看過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的朋友大概聯想得到,這條River Ouse就是她自殺的河流。不過此地風景平和宜人,對心理健康的諸位來說,一點都沒有自殺的誘惑力。
Rodmell只有幾間房子,是個可愛的小地方。
本週梅花比上週更加盛開。
接著路線繼續北上,此時已經離河邊較遠,看得到典型的南方丘陵景觀。












我們穿過農田中央的小徑前進。
有時路上又經過幾戶人家,看到幾個可愛的風標。

最後回到Lewes,照例在酒廠Harveys的酒吧John Harvey Tavern午餐(可參見2005年8月13日的介紹)。
今天吃了典型的英國食物「香腸馬鈴薯泥」,雖然樣式簡單,但加了青蔥的馬鈴薯泥調味好吃,香腸也真材實料,三小時的運動後能有這麼一餐,令人滿足。

10 March, 2007

補記:前個週日的散步

之前提到上周日前往Brighton西北的小地方Bramber,記性好的友人D問到那是不是我「好似和壕溝裡的幽魂有過不清不楚的交會」的地方。雖然事情不像她說的那樣,但她的印象沒錯,我第一次去那裡時的確有意外的經歷。下面就是當年的記載。事情發生的時間是2002年6月15日。


昨天搭2A公車往西,晃五十分鐘到了River Adur旁的Bramber Castle。城堡已經不見,只剩下一垛比較高的牆,加上零碎的基座。其餘皆是修剪整齊的草地。昨天是連日來難得的晴天,有一家人在最遠端野餐,看來他們應該不是足球迷吧。否則應該守在電視機前看世足賽的。

根據地圖,城堡側邊應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往River Adur河畔,若沿著河往下游,可以繞回Bramber小村等回程的公車。於是我就自作聰明地把那條「側邊的小路」想成是城堡護城河的遺跡。記得剛剛在城堡入口處瞄到那一帶有許多腳印,地面又毫無雜草,分明像是條好走的路。在晴朗的草坪上閒蕩了一圈之後,便意志堅定的走進護城河遺跡中。

然後事情開始不對勁。那條「路」確實是沒有雜草,如一輛汽車般寬,夾在左右陡峭的斜坡之間,斜坡上面則長滿雜木,陽光不太能進來。既然曾經是護城河,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排水,腳下偶爾的泥濘也應是正常的吧。那些泥濘還印滿了別人的腳印,應該是條大家都走的路沒錯……。

在野外的定位只能依靠地圖辨識能力來加以判斷,如果走失了,在這平緩的丘陵地帶雖然還不至於釀成大禍,卻也總覺是給自己製造麻煩,所以我常常會小心核對地圖,一邊走一邊確認自己是否在計畫路線上。但是心中的「應該是條路沒錯」卻已經不單純是對走失的擔心。我感覺自己身體發寒,雖然這是在陰暗潮濕之處的正常反應吧,但……這裏是護城河底部……忽然想起前陣子有個朋友說:某某城堡極其精美完整,那是因為城堡建成之後,根本還沒打仗,戰事就結束了啊。打過仗的城堡,早就成了殘破的遺跡……。完蛋,這裏一定曾有無數死人!(God bless you… Compare to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human history is as short as a blink…)我居然有時間在心裏默想這些有的沒的:(I’m only a foreigner, I don’t understand English…)已經語無倫次了。趕快找一個地方,從左邊的斜坡切上去。當然那也是前人踩出來的痕跡,光禿禿沒有草,只有滑溜的泥土。費了一點力氣、手腳並用才爬上去,結果那上面就是一條小徑——這才是我在地圖上看到的路啊!這條小徑雖然也在雜樹林的覆蓋之下,但溫度顯然暖和多了。我一邊走,一邊看著右下方的護城河遺跡,努力想驅散身體裏還殘留著的不愉快的感覺。一直要到走進開闊的河谷、看到天鵝一家七口在河邊悠哉的景象之後,才真正從那奇怪的感覺中擺脫出來、回復平時的走路狀態。

事後回想,這還是出外健行數次以來第一次感到「害怕」。雖然我並不喜歡遇事便以鄉野奇譚的方式解釋之,而偏好想成是物理性的陰濕條件對人類心智的影響,但害怕就是害怕,無可否認。

而我以後再也不會嘗試去走護城河底了。

08 March, 2007

The Queen 女王駕到

這不是最近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電影The Queen,而是真正的女王本人來到Brighton!
事前我也完全不知情。只是剛好今天早上必須去學校,在經過行宮花園時,見到四處都是警察,覺得奇怪。後來我的老師遲到,他說原因是女王來Brighton,火車站擠得水泄不通!
事情結束離開學校後,又經過行宮花園,這次人更多了,便上前湊熱鬧。據說女王在皇家劇院裡參觀,等會兒會出來。等了一陣,看了不甚有趣的學生表演後,女王真的出現,向表演的學生及民眾問候。看得出女王在哪裡嗎?

等待期間,和友人P互通電話,才知道市政府早就已經發佈女王蒞臨的消息。回家上網一查,果然如此,說明了女王今天的參訪行程(看樣子她必須看許多不太好看的表演,真是辛苦);這則新聞的標題還是「快來看女王」,感覺真像叫大家來看稀有動物似的……也可能因為我是外國人,比較難體會人人想看他們國家象徵性人物的那種心情。看許多銀髮族的女士來排排站,還一直向旁邊的人問:「女王在哪裡?女王在哪裡?」這種心情恐怕比追星族看偶像明星還要複雜一些。就好像,雖然她們是來看女王的,但如果能被女王看到,更是絕大的榮耀。
後來去超市買東西,結帳時聽到隔壁櫃台小姐與顧客婆婆聊天的片段,竟是:「大家都在說女王女王……啊,女王應該不可能來超市吧?」「我就是女王喬裝的喔!」天啊,這也是一種英式幽默嗎?!

06 March, 2007

青春與美酒 Youth and Alcohol

「如果您看起來不滿二十一歲,當櫃台人員請您出示年滿十八歲的證件時,敬請包涵。」
在英國超市超商的酒櫃與結帳櫃台前,都貼有類似的標示。未滿十八歲不能買酒,但為防青少年「偷跑」,所有開架式賣酒處都得執行這以二十一歲為「懷疑年紀」的標準。不管這認定標準是否很怪,本人一直到上週為止,都還遇過請我拿出證件的超市結帳小姐。現在遇到這種時候,我就拿出我的英國駕照,堂堂正正地證明本人早過而立之年。在還沒有駕照前,能用的證件只有護照,但誰會沒事帶著護照去買菜呢?那時我偶爾用學生證過關(那是身邊會帶著的唯一有照片及生日的證件),可是每次被要求時,總還是覺得很麻煩,也多少帶點尷尬及排斥心理(我都已經這麼「老」了,還要被你懷疑!)偶爾從巴黎來的友人D也曾因此受氣。有了駕照之後,說也奇怪,心境完全改變:「要看就看~~我連駕照都有囉~~看看我有多年長~~卻又長得多年輕~~」其實被要求證件時,心理上的排斥程度,還是看結帳人員的態度而定。有時他們也會驚訝我竟然已經▲▼歲了,那時我就輕鬆笑道「我應該把這當成一種讚美」。
有趣的是,到酒吧喝酒時,反而從沒被要求過證件。也許因為大學生到酒吧暢飲,在這個國家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了吧(順帶一提:大學校園裡也是有酒吧的喔。說起來,傳統英式酒吧應該比較像有賣小酒的小吃店)。倒是曾在酒吧看過關於年齡查證的幽默版本:「如果您有幸看起來小於二十一歲,請不吝出示您的身分證件,好讓我們的員工可以大大嘲笑您護照上的大頭照」
據說英國是歐洲飲酒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並不清楚所謂的嚴重實際上指的是什麼(比方酗酒的人口比例),不過據說一般飲酒者平均的酒精攝取量大大超過健康上的建議量。去年甚至還有加強此趨勢的事件發生:勢力龐大的酒商們成功地改變法規,讓酒吧賣酒的時間延長,從原本的晚上十一點賣最後一杯,延長到十二點甚至整夜。前陣子聽到有人想促成另一種法規的改變,讓原本二十四小時都可在電視上播放的酒類廣告,限制為只有兒童睡覺後才能播放。祝他們成功。

前面提到的是英國人「喝太多」的問題,不過有一類被認為「喝太少」而有生存危機的酒,也就是英國啤酒Real Ale。這些以傳統方法釀出來的啤酒,只放地窖不另外冷藏,也不另加二氧化碳,因此喝起來不冰也沒有氣泡……可是味道卻香醇得多,每個小酒廠每種款式的變化也豐富多樣。因為產量相對少,保存期限也相對較短,通常只能喝到當地酒廠的酒。所以我在英國出外旅行時,一定要在當地酒吧喝喝他們的ale。即使在本地喝慣了的款式,也曾有過味道格外香甜的經驗,朋友向吧人(註)一問,果然是剛剛才從酒廠送來的新鮮貨。喝慣了real ale之後,世界常見的海泥根或日漸受到歡迎的日系清涼啤酒(台灣啤酒大體上也屬這類走向)就變成純粹是成人解渴飲料而已。受過法國紅酒薰陶的友人D說:「如果品嚐法國地方料理和葡萄酒是用親近土地的方式去認識法國,那麼享用英國土產的啤酒就是用一樣的道理去感覺英國」,我覺得真是對real ale很棒的註腳。
不幸的是,real ale被認為是「老人喝的酒」;年輕人去的酒吧,賣的幾乎都是大酒廠大量生產的lager(味道清淡、加二氧化碳的啤酒),而中間世代受到紅酒流行的影響,也是不喝ale的。既是老人喝的酒,飲用人口就只會越來越少而已。所以出現了一些拯救傳統啤酒的聯盟,比如Campaign for Real Ale,努力創造real ale的生機。其在本郡的支會每年都在我家附近的Hove市政廳禮堂舉辦啤酒展Sussex Beer Festival,今年是第十七屆,時間就在本週四到六(三月八日到十日)。算算我也已經連續參加三年,今年是第四年了。屆時再向各位報告戰績。
去年去啤酒展時,竟被電視台訪問。記者問:「一般人都說real ale顯得過時(old-fashioned),您這麼年輕卻來參加酒展,對real ale的未來有什麼看法?」啊!又是一個對我的年紀認知有誤的問題!只不過這次從「太年輕不能喝酒」變成「年輕人喝老年人的酒」。看來我還是應該把這當成一種讚美吧……?


(註)Barman一般翻譯成酒保,不過他們其實就是在吧台工作的人,也兼點餐上菜收酒杯收餐盤等等,男女都有,也有學生打工,基本上就跟店小二沒有兩樣,所以在此隨意翻譯成「吧人」,以避免讀者自動聯想為燈光美氣氛佳專倒烈酒專做調酒的那種酒保(雖然這些店小二也會做基本的調酒啦)。

圖片來源:Sussex Beer Festiva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