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rch, 2009

[新聞]南方丘陵國家公園成立在望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

將南方丘陵規劃為國家公園(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的提案從1940年代即已開始,到今天終於進一步明朗化。待邊界劃定等若干細節商討確定之後,南方丘陵可望在2011年後正式成為英格蘭地區第十個國家公園,其生態環境與地景也將受到更多保護。
資料來源:BBC新聞網站。新聞內容詳見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 Agreed。相關照片請見In pictures: 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

25 March, 2009

花花 Flowers

貼一些家中正在開花的植物照片。

這是去年秋天插枝放在室內的天竺葵。本來天竺葵在這邊是夏季花台常用的花朵,沒想到它春天一到就開始開花了。對室內的天竺葵來說,夏季大概很長吧。真好。

友人PY於去年冬天贈送的矮種水仙球根,在陽台上經歷風霜與積雪後,從土裡鑽出來順利長大。昨天開始開花。
旁邊還有一些三色菫,那是去年秋天為陽台增添顏色而種的,並沒特別照顧,沒想到被雪壓過之後,不但活著,還開了新的小紫花。

值得信賴的吊蘭,按往例,本以為花季是夏天,但過了冬至、日照漸漸變長後,就開始冒出新的走莖,從過年前便一直不斷開花到現在,還越開越猛。可能是營養太好的關係吧?開花當然是歡迎之至囉。







順便拍一下對面庭院的花樹。黃色的連翹,這一兩週來開得極盛;只要經過有連翹的人家,都有種眼睛被大片黃色給撫摸過的愉悅感覺(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成天長時間釘著電腦螢幕,才會產生的狀況)。後面那株是櫻花,上週還有一大半是花苞,現在已經開得鼎盛了。

祝大家春天快樂!

18 March, 2009

禮物

M在義大利奮戰幾天後,帶回的禮物。(奮戰是為了即將出版的新書。請參見右欄下方。)
令人意外的柿乾(應該是義大利土產吧),有橫切有縱切,長相非常漂亮,讓人想拿來當手工藝的材料,或用於圖案設計。
吃起來的話嘛,乾乾的,嚼起來確實有柿子的香味,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帶點水氣的厚厚柿餅,台式或日式的。……純屬個人偏見。

另外還有混在芒果乾裡的怪東西兩條,摸起來黏黏的,還沒試吃,不知道是什麼。

16 March, 2009

「塊狀」與「線狀」

中文和英文創作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這裡說的中文以台灣地區為樣本)。中文是「塊狀」思考,英文是「線狀」思考;這不僅呈現在文字的本質、文法的差異,更影響了創作者和欣賞者著重點的差異。

開始有意識地注意到這些,是因為讀了那奇怪的《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然後發現裡面收錄的根本有一半不是小說,應該是散文(不過該書的英文標題用的是Taiwan Literature,中肯多了)。後來覺得這樣不對,台灣的小說創作應該不只如此,所以回頭去讀九歌的小說選;手頭上正好有一本九一年的。好多了。不過在這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明顯的事情,是出國以前(甚至必須用英文寫作以前)因為身陷中文寫作世界之中而沒法體會的:中文創作實在非常注重語彙詞藻的運用,如同PY在她的論文裡舉出的例子,「枯藤老樹昏鴉」,只是把不同元素放在一起,就可以讓讀者自己可以拼出一幅景象;這其實像繪畫一般,非常的「寫意」;有許多的連結與詮釋工作,是留給讀者來進行的。我想這要托中文文法十分鬆散自由的福,句子結構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名詞、動詞、形容詞也可以任意轉換(或者不如說,這些「詞性」是從西文學來的),不似英文,除了對話與非常刻意的寫作手法外,現代英文的文法是相當清楚的,句子是完整的,沒有絲毫模糊的地方。甚至,如果發生了模糊,通常會被認為是作者的寫作功力有問題。(這不是因為我在寫論文才產生這樣的觀念喔。問英文編輯就知道:不管是什麼文類,他們非常不能忍受意義不明的句子或不成句子的句子。當然,文法正確的句子,還是能夠產生深遠的意象或曖昧的效果。)

所以,顯而易見的,英文閱讀的單位是「句子」。美感與意義出現在整個句子的呈現方式,而不是單詞與單詞的組合上;倒裝句、暗示、反諷等等較為微妙的意思,要讀完整個句子才能確認。而且句子裡的元素出現的順序,很嚴重地影響句子所帶來的韻律感。

因為是「句子」,就一定會佔用時間,而且是線性的時間。這必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英文使用者的思考方式。因為思考的呈現方式有強烈的線性特徵,這對於寫作「故事」非常有利,情節該如何鋪陳、轉折,在何處才揭露某些事件,一個事件如何帶出下一個事件,事件出現在讀者眼前的順序如何影響著那些事件本身的衝擊力等等……都是構成說故事時能夠吸引人的元素。

相對來說,偏重「塊狀」思考時,就很有可能發生整篇作品說來繞去,只為了呈現一種「意象」的狀況。「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正是作者要說的」——這在詩與散文會是很有效也很可以被廣泛應用的做法,因為在詩與散文,我們與文字本身更貼近,更應該要看到文字如何地被作者呈現,並因此「穿透」文字得到意象、情感的狀態。可是小說!小說的重要特徵還是說故事,文字則是載具;固然文字是讀者接觸到的「最前線」,還是不能忘記故事整體到底要如何「逐漸地揭露」(unfold)的問題啊。這樣說吧,對文字本身的欣賞,相對於整個作品各個面向的欣賞,在詩或許佔70%,在散文或許佔50%,在小說可能只佔30%。但,最近讀中文創作(而且是比較嚴肅的創作)時,卻發現很普遍的,不管文類,文字大概都被放在60%以上的水準。並不是說應該把文字水準降低,而是其他部份應該提高才對。(這裡的數字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很主觀的。或許我覺得文字水準大約佔60%,並非因為作者有意無意間這樣創作,只是因為其他面向引人的程度不足之故。)

當然,欣賞中文的文字,絕對是一件非常愉快美好的事情;文字風格的多樣性可以非常高,並可以藉此營造出各式各樣只有中文才做得到的氛圍。中文的文字特性所提供的欣賞與創造機會,仍是十分引人的,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發展性。只是不知不覺間讀了些英文小說後,再回頭來看中文小說創作時,察覺到「塊狀」思考特性或許是中文小說創作的包袱。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解釋為何中文小說創作普遍給人「貧弱」或「發展不起來」的印象:如果是為了呈現某種意象,或重點很單一,或事件的順序其實並不那麼重要時,請寫散文或詩吧。散文或詩並沒有比小說低下啊。

要寫好小說,不想想故事的線性結構還是不行的。

06 March, 2009

番紅花 Crocus

春天來了……家附近的綠地上,蕃紅花開始冒出頭來。高腳杯狀的矮小花朵,色彩繽紛,在陽光照耀下有種歡欣鼓舞的氣氛。




關於番紅花,有個疑問一直沒查清楚:貴重中藥材的紅花(西紅花),和被喻為最貴重香料的番紅花(saffron,常用於西班牙海鮮飯),兩者似乎是一樣的東西——都是番紅花的花蕊。可是他們和路邊的這些番紅花,是不是相同的植物呢?(總覺得貴重藥材香料不太可能隨便長在路邊的樣子?)
從找到的圖片上看起來,香料用花的花形和路邊這些小花的長相是一樣的,只是不知為何,所查到saffron的資料,花朵都是紫色的。那些紫色的花和路邊的到底是否相同呢?是紫色的crocus才有特出的香味(及療效)嗎?或者根本和路邊的小花是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