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February, 2010

如何學中文 How to learn Mandarin Chinese

M開始認真學中文後,為我的生活增添不少樂趣。或許因為他學語言的經驗多(除了母語英文以外,他學過法文、義大利文、希臘文、西班牙文),又是音樂家,對聲音的掌握、模仿與記憶力真的讓人驚訝(這些能力我在成年後都很差啊啊啊~~~)。我們利用免費的Podcast為基礎,他學會了基本內容後,我再幫忙調整發音、練習對話、利用已經累積的字彙增加一點句型變化。目前我們已經可以進行一些逗趣的問答,比如︰「你從哪裡來?」「我是加拿大人。」(儘管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加拿大人,可是他覺得加拿大很好念。)「你做什麼工作?」「我是老闆!」(他對於自稱boss很樂在其中。)

M說,和過去的經驗比起來,學中文有個最大的難處,是無法和以前學過的字彙做連結,所以基礎建立得很慢。不知讀者中是否有人有過這種經驗:以前學英文時,記不住某單字的念法,就找個中文或台語發音相似的詞來幫助記憶。這就是M現在用的方法,有的真的把我笑得半死。以下是一些經典例子:

好學生 — How's the situation?(情況如何?)
中國人 — Jungle 人 — Person in the jungle (叢林人)
太棒了 — Thai burglar(泰國盜賊)
不客氣 — Handkerchief(手帕)
好久不見 — 好久 pigeon — How's your pigeon?(你的鴿子如何?)
很好 — Hen house (雞舍)
(所以「好久不見,你好嗎?」「很好」就會變成"How's your pigeon?" "In the hen house")
問題 — When tea? (什麼時候喝茶?)
吃飯 — chew (with your) fang (用吸血鬼犬齒來嚼東西)

未來如有其他好笑的,再繼續與大家分享。

13 February, 2010

新春愉快!Happy New Year!

在此用自製發糕祝大家虎年快樂,虎虎生風!


其中黑糖的發糕還是用酵母去發的喲!

04 February, 2010

立春—虎年快樂!Happy Year of Tiger!

今天立春——不但正式宣告春天的到臨,同時也表示虎年已經開始了。新春新氣象,在此用幾張家中植物的照片祝大家新春愉快!
According to the farmer's calendar – which uses solar cycle to give indications to important dates for agriculture – today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ring. It also means the year of Tiger has begun! So... happy spring and the year of tiger!
圖中這盆蘭花已經在家裡待了超過一年,剛來時的兩條花梗已經去了,現在的花梗完全是在我家長出來的,一開便開了十八朵花。嘿嘿。
前景的盆子裡則是百合,是之前提過的那顆株芽的植株,從2008年夏天到2009年整年,一直維持蓮座型葉。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超低溫時被我虐待,留在陽台上,沒拿進室內,結果地上部的葉子全部完蛋。不知悔改的我一直等到發現有新芽從土表冒出來,才暗自竊喜,把它重種到較大的盆子,並且拿進溫暖的室內(真是居心叵測)。底下的球莖和根系都很健康,不愧是強壯的百合,連零下5度的夜晚都不怕。球莖直徑已經約3.5公分了,希望今年可以開花。
這些則是去年春天就已經開過花的水仙和鬱金香,一直放在室外,讓他們「自然而然進行春化作用」(也就是經過低溫期,刺激下一次的生長)。奇特的是,在年初下雪、天氣最冷時,他們都已經開始從土裡冒出頭來了。而且應該要比較晚才開始醒來的鬱金香還一馬當先,長得比水仙快得多。總之希望他們好好生長,再像去年一樣開出可愛的花朵。

最後,因為最近在溫習從高中就很喜歡的拉赫曼尼諾夫,用這支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 Op.45)的第一樂章來幫助大家振奮一下精神。這個樂章裡也有超級浪漫的段落,從Part 1的3:44處開始,或者從Part 2的0:55開始,如果有人比較迫不及待的話……

Part 1


Part 2


演奏資料:WDR Sinfonieorchester Köln, Semyon Bychkov, 2007
影片來源:Youtube

02 February, 2010

拉赫曼尼諾夫指揮拉赫曼尼諾夫《死之島》Rachmaninoff conducting Isle of the Dead, Op. 29

Part 1


Part 2


之前沒想到會有這份錄音,而且是在Youtube上呢!

這首交響詩的靈感來自他1907年在巴黎看到的同名畫作(作者為瑞士畫家Arnold Böcklin)。


(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