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May, 2007

海邊的大猩猩 Gorillas' walk

今天傍晚七點半,大猩猩一家三口在海邊散步。(奇怪,Brighton Festival明明已經結束了啊。)
This evening, the Gorilla family was seen walking along the seafront. They've forgotten that Brighton Festival's finished already.

28 May, 2007

開花了 Poppy






三月底時,友人P送我一個有趣的小禮物,是包裝如排狀火柴的植物種子。
種子黏在紙棒一端,一組共有十支紙棒,只要折下紙棒插入土裡,好好澆水,就可以等待發芽開花的樂趣。
友人送我的是綜合種子,種之前不知道到底會長出什麼來。我種的這盆長出了三四種植物,其中一種比較高挑的,直到前幾天花苞稍微成熟,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罌粟花。
醞釀了幾天的花苞,到今天終於完全展開。順此整理一下照片公佈上來。



罌粟有個特性,花苞在成熟過程先是下垂的,直到快開花時才往上站直。上圖左下角的花苞正開始往上轉頭。那時是25日。右邊則是昨天(27日)上午,花苞開裂,裡面的紅色花瓣露出。
上圖則為昨天下午花朵半開與今天上午完全打開的模樣。罌粟花的花瓣有點像皺紋紙。

這種子是以前介紹過的英國小玩意兒公司Tobar的商品Seedsticks(種子棒),不過開發此產品的是另一個公司,名字很可愛,叫Sow Easy,取so easy(如此簡單)的諧音,變成「播種真簡單」(聽起來挺鼓勵人的),專門開發與植物生長相關的有趣點子。像種子棒Seadsticks(TM)就是他們的專利。如果有公司想拿來當禮品贈送,他們可以把外包裝改頭換面,印上公司名稱,就變成了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小禮物。

上圖是Tobar的商品介紹。取自該公司網站。

25 May, 2007

海上浮冰 Global warming

看!開始熔了。Look! It starts melting.
芒果和開心果口味。



22 May, 2007

開花了 Calathea

說來不好意思,今天才猛然發現我家的大盆栽Calathea(竹芋)開花了。由於當初是為觀葉而買的,所以腦中根本沒有它會開花這檔事。可是人家好歹也是高等維管束植物啊……。沒注意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前陣子決定減少它的照光量,把它從較高的架子搬到地面,因此變得比較難看見植株基部發生了什麼事。今天看它已經開了不少花了,完全是過去十天內發生的事,還真是會選時間開啊。不知道這和減少光照有沒有關連。
還有另一件對它不好意思的事是,直到不久以前,我還一直以為它是「芋」(天南星科),後來才知它是「竹芋」(竹芋科),完全不同的植物。看花的樣子的確也跟芋差得很遠。
感謝它開花。也給大家看。

21 May, 2007

【展覽】Antony Gormley: Blind Light

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The Hayward Gallery目前有個好展覽,是著名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大展,展題為Blind Light,主旨乃人類活動與空間的關係。曾有建築背景的Gormley來探討這議題,呈現出來的效果特別有意思。比方他的作品超大,觀者不得不一邊行動一邊觀看;看者與作品的空間互動鮮明地呈現出來,也成了觀展經驗的一部份。
其中的焦點作品Blind Light,是一大間透明玻璃室,裡面裝滿了濃濃的霧氣,打著強烈的白光;進去後伸手勉強見五指,手臂之外的距離就什麼都看不見了,所以如果行動太快,有可能和別的觀眾撞在一起。這經驗本身非常有趣:亮,但是幾乎什麼都看不到。因為是在完善控制的環境中,倒沒什麼恐懼感,只是因為官能受到限制,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與意識反而變得突出;至於該如何行動,人們也很快發展出各種技巧。比方有人手扶玻璃牆,沿著牆壁行動;膽敢走進手摸不著東西之處的,可以雙手伸遠,讓別人看到自己而避開,或者走動時感到樹立的黑影逼近,就知道有個人靠過來,或者咳嗽輕笑弄點噪音,也可宣告自己的位置。當然你也可以只是靜靜睜眼站著,感受那「看不見的光明」。可能因為我去的時間是週日,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真要進去的話,好像有歲數限制);玻璃室內一次只准25人進入,人多了就得排隊,但觀眾們還是排得不亦樂乎。
如果單看這件作品,要說是靠娛樂性耍噱頭也行。但這個展覽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策展人與作者的頭腦之清晰。比如此Blind Light是2007年的新作品,同間展室還放了1991-1996年的一系列小幅水墨畫,畫的內容是模糊的人形,視覺上正與Blind Light玻璃室經驗互相呼應,另外也有不同年份的雕塑,以不同形式呈現相關主題,讓人不得不承認:該主題在作者腦中已經轉了多年,做過不同的嘗試,而今才以玻璃室的形式具體實現!
確實,整個展場的作品主旨相當一貫。作品不求多,只求聚焦,概念精簡表達清晰。我欣賞。
不過呢,其中有一件由The Hayward「特別委託製作」的作品,就較像是專為吸引大眾而調味的了。請看下圖。
這是展覽的一部份喔。請點選看大圖,看能不能從圖中找到站在建築物頂上的人?共有三個喔。
其實那些人是金屬模型(而且是作者本人的模型),放在The Hayward附近建築物上,共有近60座,可從展場三個不同方向的陽台眺望。據說明,這是「展覽從展覽室向外延伸出去」,確是符合「空間」這個主旨;且「把人形物放在平常不會有人去的地方」,的確也可引發人們對空間產生平常不會有的想像。只不過呢,展覽說明強調了鑄像的數量,可能引導人們的收集慾甚至挑戰慾,可以比賽誰先看到幾個鑄像誰的眼力好等等……。對我來說,這就有點無聊了。不過另一方面,人看到稀奇的東西會伸手去指,這種自然自發的動作,倒是在作者的計算之內的,好吧,這也是人與空間互動的一部份,有你的……
整體來說,這展覽是名副其實的「雅俗共賞」,我一方面喜歡作者本身的點子,一方面也不得不佩服展覽規劃以及英國以當代藝術展賺錢的本事。因為的確是很有本事啊。

展覽時間是5月17日到8月19日,有興趣的人快去看,建議上午去,以免要進玻璃室時大排長龍。
還有,展覽網站做得很酷,值得去玩玩。

15 May, 2007

蔥油餅與酸辣湯

這是今天的午餐。
前陣子吃了友人母親的超好吃蔥油餅,想起兩年前也向她學過多種麵食做法,覺得不該白費知識,應要身體力行,所以就來做蔥油餅。不過幾天前第一次做時有許多問題。這次一一改善,的確大大成功!要點是要有耐心。做蔥油餅,要桿開麵團兩次。第一次桿得越薄越大張,之後的層次就會越多;但揉過的麵團「回復力」很好,剛桿開時容易回縮,此時就要稍等一下再桿。放入油和蔥、麵皮捲好之後要第二次桿開,做成想吃的大小;但上次同樣有回縮的問題,硬要推開時,便皮開肉綻,蔥花都跑出來(幸好裡面沒包腸子)。這回我把油蔥麵團捲好後便放著不動,先做酸辣湯的部份,稍後才用手掌把麵團慢慢推開。如此一來麵團不抵抗,蔥花也好好地待在麵層之間。煎的時候用中小火慢慢煎,翻面至少三次,讓兩面的顏色發展不要差太多。
酸辣湯則是因為昨天做了勾芡的菜後,忽然很想要更多口感類似的食物。酸味是用白米醋與烏醋一同調出來的,鹹味有醬油和鹽,辣味則只用白胡椒。這邊中國餐館的酸辣湯多以辣椒為主味,我覺得也不錯,不過頗懷念台北家附近麵攤以胡椒為主的酸辣湯,加以手邊沒有辣椒醬,故此。至於湯中的料呢,因可以自己愛加什麼就加什麼,便以「三菇」為主——金針菇、木耳、以及Buna Shimeji,再加紅蘿蔔籤與豆腐。勾芡完成之後立刻接著打入蛋花,徐徐攪拌,待湯幾乎滾又還沒真滾起來時便起鍋。最後這幾步與蔥油餅相反,要眼明手快,當機立斷。
完成後的兩道可不只是看起來像樣,吃起來都令自己得意!蔥油餅既酥又香,一口咬下,看得見裡面一層層的麵蔥交疊。酸辣湯濃稠嫩滑,咀嚼起來軟脆兼具,酸辣味也引得口中生津。真是一頓美好的午餐哪。晚餐就吃得精簡些吧。

14 May, 2007

希臘諸神回得了家嗎?

這是與之前希臘行Part III – Athens有關的後續小報導。
上面是昨天(5月13日星期日)「觀察者報」的一則小消息(The Observer僅星期日發刊,是著名的「衛報」The Guardian的姊妹刊物)。大意是說,因為唐寧街十號(英國首相官邸)將要易主,希臘方面傳言「有希望」把大英博物館中的希臘國寶迎回雅典,地點將是新的「新衛城博物館」(New Acropolis Museum)。
如果知道大英國物館過去如何拒絕送還國寶,就知道其中妙處:由於雅典的空氣污染嚴重,大理石容易損壞,大英國博物館乃眾神的最佳住處。(我開始覺得,以後到大英會不敢呼吸了。不然呼出的二氧化碳加水會侵害大理石表面。)而新的衛城博物館有完善的空調,英國方面就少了個扣留國寶的好理由了。
希臘諸神回得了家嗎?我們就等等看吧。

PS奇怪的是,如果用New Acropolis Museum為關鍵字Google一下,出現在第一位的網頁卻是英國的。

12 May, 2007

今天的海

連著幾天的陰雨,今天下午意外地露出了陽光,對Brighton Festival的街頭表演(Streets of Brighton)是大好消息。不過今年對擁擠的街頭有點意興闌珊,決定不混街頭而去海邊看看。今天風大浪強,人和海的互動及海鷗和海的互動竟有相似之處。
↑自己蠻喜歡這張照片的。


11 May, 2007

有牛肉片的牛肉湯餃 Dumplings in the soup


上週與朋友舉行了水餃大會,因為水餃份量計算有誤(水餃太大,卻拼命做足原來預估的個數),剩了太多的水餃只好大家分一分帶回家。今天的午餐就是牛肉湯餃,牛肉湯的部份是本人自煮真材實料的番茄牛肉湯。好吃又好喝。
In the dumpling party last week, friends and I had made far too many dumplings, so each of us had to take lots of dumplings home. Today I made some of the dumplings into 'beef-soup-dumpling' for lunch. The soup was freshly made using stewing beef and tomato. DELICIOUS.

09 May, 2007

希臘行Part III – Athens

(請原諒我略過不提那些旅遊資訊一定會講的事情。)
終於該來說說雅典。雅典是個大城,人口超過300萬,房子非常稠密,不過仍以石灰色和大理石色為主,頂多加上屋頂的橙紅色,所以放眼望去還是有種奇怪的缺乏顏色感。從山頭望去,地上密密麻麻的灰白色東西,一路延伸到遠方山腳,只差沒有把山頭都蓋過去。
雅典的大樓結構有個和台北相似之處,就是騎樓。這種設計的確實由來必須另外請教建築史家,不過我就近問了M,他說可能源自於古希臘時代一種叫Agora的形式——也就是由整列的巨大柱子所支撐的長長檐廊,古時的哲學家們就穿著涼鞋在此辯論。它同時也是市集與公共論壇之場所。下圖是現代重建出來的Agora,不是古代遺跡;右側的那位先生雖然穿著涼鞋,不過也絕對不是古代的哲學家。雅典雖然人口和房屋都很稠密,奇怪的是,在雅典街上卻沒有很多人,即使商店區亦然。等到了Acropolis(中譯「衛城」,也就是山頭上的那個古城,有巴特農神殿在其中),才發現人都擠在那裡。我們早上十點左右登上Acropolis,那裡已經滿滿地都是遊客了。
上面六位強壯的女士叫做Caryatid,專門擔任柱子的角色;不過這幾位據說是複製品,另有幾位本尊,現在住在英國。如眾所知,大英博物館裡收藏了不少從世界各國搜刮來的寶物。希臘人曾數次向英國人要求運回本屬於Acropolis的重要國寶,包括Caryatid姊妹及巴特農神殿山形牆上的雕像裝飾,不過英國人以「雅典空氣污染嚴重,大理石會遭到嚴重損壞」為由,一直拒絕希臘的要求。
Parthenon神殿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整修。下圖是說明整建工作中,破碎散落的柱石該如何歸回正確位置。不過M和我都覺得這告示板上的英文怪怪的。
下面就來張較清楚的Parthenon柱子照片吧。
我們在雅典還從事了一項夜間娛樂,就是看電影。因為選擇不多,我們看的是打上希臘文字幕的法語片。M很好心的幫我翻譯成英文。放映聽的質感頗不錯,燈光與裝潢材料呈現出豪華感,電影演到一半還有中場休息呢!我記得只聽過媽媽說她們以前在電影院看《亂世佳人》時有中場休息。一直以為那是很古老的事(畢竟現在已經不需要有人跑來跑去、在不同電影院之間送上下半場的膠卷了。而且看三小時的《The Lord of the Rings》也沒中場休息啊),想不到竟給我親身體驗到了。不過說體驗,也不過就是拿來上廁所、買冰淇淋而已(還有,拍了一張照片)。中場休息還是讓電影院多賺一筆用的吧。

對我來說,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發現,是看到希臘書的版面設計與字體編排。一個人閒逛時,晃進一家四層樓的書店,在龐大的詩集區流連忘返。雖然看不懂希臘文,但深深地被那些字體與小插圖與美麗的紙的組合所吸引。在那家書店也巧遇村上春樹的巨幅海報,看來是新書廣告,但沒找到書,不知是哪一本著作。

最後請大家可以到這個網頁或是這個網頁看看「希臘沙拉」。我吃了好幾次希臘沙拉,上面總是毫無例外地、很豪邁地放了一大片feta cheese,而不是在英國或多數食譜中切成小丁的形狀。在希臘吃到的番茄、黃瓜與橄欖油的組合,就像是直接吃入了地中海的清爽空氣與溫暖陽光,如此新鮮飽滿,令人難以忘懷。




本次希臘行報告至此全部結束,謝謝捧場!

04 May, 2007

希臘行Part II – Tinos

在Andros待了兩天之後,我們拜訪南鄰的Tinos島。Tinos雖比Andros熱鬧,外國觀光客似也不多,在希臘人之間以朝聖與大理石工藝聞名。我們租了車,按地圖探訪幾個有特色的小村落。許多公路都開在地勢頗高處,前後無人,一路欣賞海景與拔海而起的山景,是非常舒服的遊覽方式。
在Tinos,我「正式」地看到充滿白牆藍窗房子的村落。這些村落從遠方看來是一種單調的白色,平板地抹在山坡上,好像少了些人類聚集時常有的紛亂。坦白說視覺上並不美,感覺很奇怪。
不過,一旦進入村中,那些純白與天藍還是令人驚喜。到處都是不知通往何處的樓梯與過道,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還會出現人家的門。如果是迷宮,就是那種滿足童年對奇妙角落的探險心的愉快迷宮。












晒在牆上的毯子倒是彩色的。

雖說刻板印象中的門窗都是藍色的,其實也有紫色、綠色、黃褐色。當然藍色還是佔多數,不過這藍色本身也仍有深淺不同的變化。據說為了維持牆壁表面的白色,每隔一兩年,各家必須重新粉刷一次。在Tinos北邊的港村Parnomos,倒是見到非白色的房子,長得挺可愛的。我們在港邊喝了杯希臘咖啡。
順帶一提,希臘咖啡和土耳其咖啡一樣,都是咖啡粉與水和糖直接在杓子般的小鍋裡煮,慢煮到水開時,所有東西連帶泡沫一起倒進杯中(泡沫多或大都代表好兆頭),喝前要先靜置,等待裡面的咖啡粉沈澱。一個小杯子裡,光是咖啡粉就佔了大約五分之三的空間。因為甜度在煮前就已經決定,煮的人會先問喝的人想要的甜度;通常店家會提供三種甜度讓客人選擇,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小甜」、「中甜」或「大甜」。另外,希臘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比我們熟悉的義式咖啡要低。如果義式咖啡烘陪完成的顏色用90%純巧克力的顏色來代表,希臘咖啡的顏色就是牛奶巧克力。

前面說到Tinos以朝聖著名。首府Tinos有個大廟,喔不,是希臘正教的教堂,裡面香火鼎盛。在廟,不,教堂附近有很多攤子販賣拜拜用的道具……不,是祈願用的蠟燭。另有一種有趣的東西,是主題性的祈願小牌,從圖形來看,有的很容易理解,例如用來祈求手腳或身體的某部份治癒、航海平安等等。但穿衣服的男童女童及男人女人的圖形,就不太清楚是做什麼的了。




PS.有人問我為什麼一直要脫口說「廟」而不是教堂。這是他們那兒像廟的地方:內部空間不大,光線陰暗,人潮擁擠,香火燻人。和英國所見的英國國教教堂之寬闊寧靜正好形成對比。



預告:Part III 完結篇將介紹希臘首都雅典。
敬請期待!

03 May, 2007

Falmer


上週六拜訪附近的小小鎮Falmer。
有花有種子也有新葉。
季節被壓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