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著安靜的、綿密的細雨。不知何時,樹幹樹枝已經濡溼,掛滿了晶亮的水珠,偶爾掉落,比起雨點還要顯眼。水珠掉落的剎那,細小樹枝因一下子擺脫額外的重量,猛然彈抖一陣。此外,便是廣大而瀰漫的寂靜——填滿磚牆圍出的空間,滲進屋瓦與窗櫺的縫隙,甚至路邊停靠著的汽車的輪胎紋路裡。恍恍然失去時間感,不知是晨是昏。彷如醒著卻做著夢。
小記:寫畢,忽然對「恍恍然」一詞感到懷疑,因為「恍然大悟」的恍然似乎是「忽然間」的意思,「恍恍惚惚」是神智迷糊不清之意;那怎麼會有「恍恍然」一詞呢?到底是什麼意思?翻了我的《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兩千三百多頁的喔),卻沒有「恍恍然」的解釋。怎麼辦呢?只好上網查。結果找到沈復(1763-1823?)的《浮生六記》,而且是在〈閨房記樂〉裡面!描述小夫妻分別三月後重逢的情景:
……及抵家,吾母處問安畢,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呦呵呵呵。
再記:其實,「恍然大悟」的恍然,真的是「忽然間」的意思嗎?(雖然國語日報辭典是這樣寫的。)《說文解字》裡面還似乎沒有收錄「恍」這個字呢。由於某些不明原因,偶爾就會對已經反射式地使用的中文感到好奇。比方為什麼是「『井井』有條」?又為什麼是「清『楚』」?不過如果都要一一查證,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答案。如果當年念的是中文系,這類問題不知道會變少還是變多。
28 January, 2009
23 January, 2009
22 January, 2009
Sigur Rós
一向習慣聽古典音樂的我,對於現在世界上有什麼音樂,算是很遲鈍的。最近才「發現」了一支有趣的冰島團體Sigur Rós,結果人家是1994年成軍的,已經快要十五年了。
因為Sigur Rós已經不算新聞,不僅在歐美知名度不低,甚至還有中文樂迷努力製作的繁體中文網站「詩格洛絲」(應該是香港樂迷製作的吧),各方資料很容易查詢;再加上,我聽的音樂不夠多,實在沒辦法給予客觀的評價,所以在這邊單純說說我的感想就好。
首先,他們的音樂有種超時空的遼闊感。使用的聲音很多樣,吉他、弦樂器與電子音樂混合,人聲則常常用上假音男聲,所有的聲音纏綿前進,有種不分主從的整體感,好像沒有所謂的「主旋律」可以與其他部份剝離。聽時,彷彿可以潛進他們交織層疊的聲音裡面,看到廣大的、有如永晝或永夜的極圈風景。
過去會吸引我注意的,通常是人聲特出、編曲較為單純的聲音,如Nina Nastasia、Regina Spektor等有個性的女聲(順帶一提,Regina Spektor唱了電影《納尼亞傳奇》第二部的片尾曲,應該給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對來說,Sigur Rós的聲音豐富度就是很新鮮的經驗,讓人願意主動傾聽整體和聲與節奏,而不只專注於主唱的部份。
另外,他們讓我想起電子音樂的重複節奏與延展性。幸好重複性還不達歇斯底里的程度,而延展性確實超越實體樂器的「性能」。如何把這些聲音編織起來,應該是很有趣的事吧。隱約的,我好像終於能夠稍微體會為什麼有人會充滿熱情地組樂團、編寫曲子。聲音本身實在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不只是直接地發洩情緒的道具而已。
(話是這麼說,但我對於幾乎沒有旋律、只充滿奇怪聲音的現代音樂,還是感到消化不良……)
左圖是他們2008年最新專輯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的封面。專輯名稱的意思是「我們耳中嗡嗡而仍不停演奏」。一開始曲風活潑而有朝氣,但我更喜歡後半的慢曲:氛圍滿溢,無關乎世界其他地方匆忙的節奏,就是那麼地緩慢沈穩。比較過去的作品,實在令人感覺不到疲態,仍是繼續嘗新,教人佩服(不過也有老支持者不喜歡新專輯裡的新嘗試)。
點選這裡可以聽到新專輯的音樂,以及更多相關資訊。稍微在他們的網站探險一下,可以找到較老曲子的MP3檔案,以及一些現場演唱、未收錄進專輯的曲子。在他們的MySpace頁面,也可直接在網上聽到比較新的曲子。
因為Sigur Rós已經不算新聞,不僅在歐美知名度不低,甚至還有中文樂迷努力製作的繁體中文網站「詩格洛絲」(應該是香港樂迷製作的吧),各方資料很容易查詢;再加上,我聽的音樂不夠多,實在沒辦法給予客觀的評價,所以在這邊單純說說我的感想就好。
首先,他們的音樂有種超時空的遼闊感。使用的聲音很多樣,吉他、弦樂器與電子音樂混合,人聲則常常用上假音男聲,所有的聲音纏綿前進,有種不分主從的整體感,好像沒有所謂的「主旋律」可以與其他部份剝離。聽時,彷彿可以潛進他們交織層疊的聲音裡面,看到廣大的、有如永晝或永夜的極圈風景。
過去會吸引我注意的,通常是人聲特出、編曲較為單純的聲音,如Nina Nastasia、Regina Spektor等有個性的女聲(順帶一提,Regina Spektor唱了電影《納尼亞傳奇》第二部的片尾曲,應該給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對來說,Sigur Rós的聲音豐富度就是很新鮮的經驗,讓人願意主動傾聽整體和聲與節奏,而不只專注於主唱的部份。
另外,他們讓我想起電子音樂的重複節奏與延展性。幸好重複性還不達歇斯底里的程度,而延展性確實超越實體樂器的「性能」。如何把這些聲音編織起來,應該是很有趣的事吧。隱約的,我好像終於能夠稍微體會為什麼有人會充滿熱情地組樂團、編寫曲子。聲音本身實在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不只是直接地發洩情緒的道具而已。
(話是這麼說,但我對於幾乎沒有旋律、只充滿奇怪聲音的現代音樂,還是感到消化不良……)
左圖是他們2008年最新專輯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的封面。專輯名稱的意思是「我們耳中嗡嗡而仍不停演奏」。一開始曲風活潑而有朝氣,但我更喜歡後半的慢曲:氛圍滿溢,無關乎世界其他地方匆忙的節奏,就是那麼地緩慢沈穩。比較過去的作品,實在令人感覺不到疲態,仍是繼續嘗新,教人佩服(不過也有老支持者不喜歡新專輯裡的新嘗試)。
點選這裡可以聽到新專輯的音樂,以及更多相關資訊。稍微在他們的網站探險一下,可以找到較老曲子的MP3檔案,以及一些現場演唱、未收錄進專輯的曲子。在他們的MySpace頁面,也可直接在網上聽到比較新的曲子。
15 January, 2009
08 January, 2009
剪樹 Tree Cutting
昨天發現我住的這條街要開始修剪路樹。來到英國之後,雖然曾在路上偶然看過幾次,但這還是第一次修剪我窗外的樹呢!
於是今天就近觀察了一天。
早上,兩輛市政府的工程車來到現場。一輛載運工作人員和工具,另一輛則拖著絞碎機。
工作人員身上繫著安全繩索,一邊爬上樹,一邊必須把繩索掛在樹上。一棵樹上會有兩到三個人,手持線鋸,把外層的小樹枝鋸掉。鋸下來的枝條直接扔到地上。地面則有一到二人負責把樹枝收集起來、疊成一堆,順便擔任交通指揮的工作,指示行人和車輛可以通行(有趣的是,至少在我看到的時候,都只有叫汽車或行人穿越,沒有叫人停下來等待的狀況)。
因為主要必須修剪掉的是樹冠最外層的樹枝,又必須徒手工作,所以他們站的位置還挺遠離樹的中心。看那些並不粗的枝條,也可以穩穩支撐人的體重,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如果有比較粗的枝幹必須修剪,他們會用電鋸來鋸。
等到樹上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一兩個人會下樹,開始把地上的樹枝放進絞碎機裡絞碎。這是整個工作最吵的時候,不過絞碎機的速度驚人,一下子就可以把樹枝變成木屑。下面來段影片:
今天總共修完了三棵半的樹,算算上午工作兩小時、下午工作兩小時,應該算是動作蠻快的。
於是今天就近觀察了一天。
早上,兩輛市政府的工程車來到現場。一輛載運工作人員和工具,另一輛則拖著絞碎機。
工作人員身上繫著安全繩索,一邊爬上樹,一邊必須把繩索掛在樹上。一棵樹上會有兩到三個人,手持線鋸,把外層的小樹枝鋸掉。鋸下來的枝條直接扔到地上。地面則有一到二人負責把樹枝收集起來、疊成一堆,順便擔任交通指揮的工作,指示行人和車輛可以通行(有趣的是,至少在我看到的時候,都只有叫汽車或行人穿越,沒有叫人停下來等待的狀況)。
因為主要必須修剪掉的是樹冠最外層的樹枝,又必須徒手工作,所以他們站的位置還挺遠離樹的中心。看那些並不粗的枝條,也可以穩穩支撐人的體重,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如果有比較粗的枝幹必須修剪,他們會用電鋸來鋸。
等到樹上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一兩個人會下樹,開始把地上的樹枝放進絞碎機裡絞碎。這是整個工作最吵的時候,不過絞碎機的速度驚人,一下子就可以把樹枝變成木屑。下面來段影片:
今天總共修完了三棵半的樹,算算上午工作兩小時、下午工作兩小時,應該算是動作蠻快的。
比較修剪前和修剪後的模樣,差很多吧!
06 January, 2009
冷冷
05 January, 2009
終於下雪了 A little bit of Snow
Subscribe to:
Posts (Atom)